你有没有试过,在一个下雨天,坐在巴中老街那家巷口的茶馆里,看着屋檐滴水,手机突然“叮”一声?
那天我随手扫了个二维码,加了“四川巴中同城交友微信群”,没抱什么希望。毕竟之前也加过类似的群,不是广告满天飞,就是冷得像冬天的河面。可这个群不一样。刚进群不到十分钟,就有人发消息:“新朋友欢迎冒个泡呀~今天谁有空去宕水河边散步?”底下立马跳出好几个回应,还有人分享自己做的红油抄手照片,说可以带一份去。
我就这么被一句“要不要来一碗热乎的?”拉进了现实。第二天傍晚,我真去了河边。风有点凉,但人群很暖。大家围在一起玩游戏、聊工作、讲在巴中长大的故事。有个姑娘笑着说她从小在南龛山下长大,每到腊月就跟着奶奶做香肠,说话时眼睛亮亮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原来“缘分”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它可能就藏在一次扫码、一场闲聊、一碗冒着热气的抄手里。
这个群没有花哨的包装,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它真实。群里每天都有人分享生活碎片——谁升职了,请大家吃火锅;谁养的小猫走丢了,全群帮忙转发;甚至还有人组织周末一起去恩阳古镇拍照。慢慢地,我不再只是旁观者。我在群里发了自己的吉他弹唱小视频,居然收到好几条私信:“原来你也喜欢民谣?”“下次能一起合奏吗?”
有时候我在想,现代人总说孤独,可其实我们缺的不是认识人的机会,而是愿意打开自己的勇气。而这个小小的微信群,就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巴中这座城的人情味。它让我明白,所谓同城交友,不只是为了找对象,更是为了在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小城里,找到几个能说心里话的人。
我在巴中大全交友网上写心情日记,已经坚持了整整两年。
最开始只是随手发了一篇《雨天的巴城,适合想一个人》,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三四个陌生人留言:“今天我也在望王山下淋了雨”“你写的那种安静,我懂”。那种被读懂的感觉,挺奇妙的。从此我就养成了习惯,每周至少更新一次——有时候是加班到深夜的疲惫,有时候是路过菜市场看见一对老夫妻牵手买菜的感动,甚至有一次,我写了小时候跟外婆在通江乡下摘花椒的事,结果有个女孩私信我说,她也是通江人,家门口那棵花椒树还在。
网站很老派,界面甚至有点土,可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让人愿意留下来。首页挂着“今日在线会员”名单,我能看见谁刚上线、谁正在看我的主页。有段时间我工作压力大,连续三天没登录,再回来时发现有人在我的日记下面留了句话:“好久不见,希望你一切都好。”那一刻,心里像被轻轻撞了一下。我不是在对着空气倾诉,真的有人在默默关注,等着我出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追求速配、闪恋、一键匹配。但巴中的感情不一样,它像一碗小巷里的豆花饭,清淡却入味。我在“心情日记”栏目里看过太多故事:有人写了五年都没脱单,但交到了可以一起爬南龛山的朋友;有人通过“许愿池”发了个愿望:“想找个人冬天一起吃羊肉汤”,结果真有人回应,现在他们领证了。这些细水长流的连接,比任何算法都更贴近人心。
那次重逢完全出乎意料。
我报名参加了“缘定双流·幸福航都”单身职工联谊活动,本来觉得跨城参加有点折腾,但朋友劝我说:“成都那边组织得用心,又是汉服主题,去玩一圈也值。”到了现场才发现,100多个年轻人穿着不同款式的汉服站在古风布景前,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我正低头整理衣带,忽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哎?这不是李锐吗?”
抬头一看,是我高中同班同学小林。我们十多年没见,当年在学校都没怎么说过话。她穿着浅粉色齐胸襦裙,笑着打趣:“没想到你也会来这种活动。”那天我们一起投壶、写诗签、猜灯谜,聊起各自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她说她在成都做小学老师,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我说我在巴中做设计,平时闷得很,连朋友圈都懒得发。可就在那个晚上,在灯笼微光下喝着桂花酿的时候,我们居然聊到了凌晨一点。
回巴中的车上,我翻着手机里偷拍她的照片,心跳有点乱。不是因为旧情复燃,而是突然意识到:原来有些人,兜兜转转还会再见,只是需要一个对的场景,让沉默的情感有机会开口。后来我们经常视频,她偶尔来巴中看我,我会带她去江北夜市吃烧烤,去回风亭看江景。这段缘分始于一场跨城联谊,但它真正生长的地方,是我们共同记忆里的那座小城。
以前总觉得婚恋讲座这种事,听着就尴尬。
什么“如何表达爱”“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技巧”,感觉像是给问题人群准备的心理课。可当工会通知说要办“用清新的眼光看待爱”系列讲座时,我还是报了名。单位里好几个单身同事都在讨论,说最近压力大,连谈恋爱的心情都没有,不如去听听看有没有解压的方法。
主讲老师是个温和的女心理咨询师,她没讲大道理,反而让我们围成圈,玩了一个叫“情感拼图”的游戏——每人写下自己最害怕在感情中经历的事,然后随机交换,试着给对方建议。轮到我的时候,我抽到一张纸条:“怕付出太多,最后被辜负。”字迹工整,看得出写字的人很认真。我犹豫了一下,说了自己的经历:曾经为一段异地恋等了三年,最后对方一句“我们不合适”就结束了。我说完,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轻声接了一句:“我也怕,所以我宁愿慢一点。”
那一瞬间,教室里特别安静。原来我们都一样,表面说着“随便吧”“不着急”,其实心里都藏着不敢轻易打开的门。讲座结束后,我和那个男生一起去食堂吃了顿饭,聊了很多。他叫陈浩,是另一家单位的技术员,也在听婚恋课。我们没急着确定关系,而是约着一起参加了后续的读书会、徒步活动。半年后,我们在光雾山看红叶的路上牵手了。
现在回头想想,真正的感情不是靠一场轰动的相亲促成的,而是在一次次共同面对内心脆弱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信任。巴中的节奏很慢,但这份慢,恰恰给了感情生根的时间。在这里,爱不是冲刺赛,而是一场愿意并肩走远的散步。
说到独山县同城交友微信群,其实它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只是个闲聊扯淡的地方。我在本地生活好多年了,亲眼看着这些群从最开始几个人拉的小圈子,慢慢变成现在动辄几百人的活跃社区。简单讲,这就是一个专门为独山人打...
我住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每天挤地铁、赶公交,穿梭在写字楼和便利店之间。街道很热闹,可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恋爱、结婚,朋友圈晒娃晒晚餐,而我连个能一起吃火锅的人都找不到。有时候加班到晚...
说实话,刚听说58同城把交友功能拿掉的时候,我自己也愣了一下。毕竟这平台用了这么多年,从租房、找工作到找保姆、修水管,啥都能搞定,突然说没就没了的“交友”板块,确实让人有点不习惯。但回头想想,它其实早...
你是不是也经常觉得,生活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人来人往,地铁挤得喘不过气,可心里却空落落的?每天上班下班,朋友圈越来越小,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好像也越来越少。其实很多人和你一样,想找一个能说说话、周末能一起...
你有没有试过在深夜刷手机时,突然看到一个“同城交友群”的邀请链接?点进去发现几百人在线,聊天热火朝天,有人约打球、有人找搭子旅行,甚至还有人晒出了恋爱成功的合照。我也是这么被吸引进来的——最初只是想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