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同城征婚 > 正文内容

上海同城老年人征婚新趋势:从相亲角到线上平台,如何找到靠谱老伴?

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人民广场的梧桐树影还躺在薄雾里没醒。我拎着保温杯踱步进来时,长椅已经坐满了人。大多是六十岁上下的叔叔阿姨,手里攥着塑料袋,里面塞着打印好的“简历”——不是求职用的那种,而是写满身高、退休金、住房情况甚至子女是否成家的征婚启事。

这片角落不挂牌子,也没广播宣传,可老上海人都知道这儿有个“相亲角”。每周六早上六点准时开张,雷打不动。有人提前半小时就来占位置,把纸条夹在树枝上、塞进公告栏缝隙,或者干脆用磁铁贴在公园的金属栏杆上。一张A4纸,黑白打印,边角磨得发毛,上面写着:“女,68岁,独居,有房有医保,寻一位健康开朗的老伴,一起看戏喝茶。”

我站那儿看了半天,心里有点酸。这些纸片像是一颗颗藏不住的心,被风一吹就轻轻晃荡。没有花哨的语言,也不讲浪漫情话,全是实打实的生活条件:有没有房产证、每月退休金多少、病史清不清楚。可正是这份坦诚,让人觉得格外真实。他们不再年轻,没工夫玩虚的,只想找个能并肩走路的人,下雨天不用一个人收衣服。

后来我和一位姓李的阿姨聊了几句。她笑着说:“我们这不是找爱情吗?是找搭子。能一起买菜、散步、去医院复查,这就够了。”她说这话时眼睛亮亮的,像是又回到了可以期待什么的年纪。原来黄昏也能发光,只是光的颜色不一样了,更暖,也更沉。

我第一次参加中老年社交舞会,是在虹口区一个社区活动中心的二楼。楼梯口贴着张手写海报:“每周五晚七点,交谊舞公益课,自带舞伴优先。”我没带舞伴,推开门时有点心虚,结果迎面就被一位穿紫红色旗袍的大姐拉住了手腕,“来得正好,缺个男搭子!”

那晚跳的是慢三和快三,音乐是《难忘今宵》和《月亮代表我的心》混着放。满屋子都是五十岁往上的身影,有人头发全白了还打着发蜡,有人膝盖贴着膏药却踩着节拍一丝不苟。我和那位大姐转了几圈后,她悄悄跟我说:“你别看这像跳舞,其实都在‘相人’呢。”果然,一曲终了,旁边一对男女就互留了电话号码。

这种活动在上海遍地开花。徐汇有每周一次的茶话会,静安组织徒步爬山团,杨浦的街道办甚至搞起了“一日情侣体验”——带你去菜场买菜、坐公交逛公园,看看合不合生活节奏。很多人嘴上说着“就是来玩玩”,可眼神总在别人身上多停几秒。谁做饭好吃、谁走路稳当、谁说话不带怨气,这些细节比简历还准。

我自己也加入了两个微信群,一个叫“上海夕阳红交友圈”,另一个是“银发恋侣徒步联盟”。群里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打卡,有人晒晨练视频,有人发自己做的红烧肉照片配文“欢迎试吃”。报名爬佘山那天,三十多人成行,下山路上自然就凑成了好几对。他们牵着手走,聊的不是风月,而是高血压能不能吃咸菜、冬天要不要去三亚住三个月。听着琐碎,可这不就是日子吗?

还有些人不去舞池也不爬山,就爱往中老年协会钻。长宁区有个“金年之家”,每月办一次“心语沙龙”,椅子摆成圆圈,每人轮流讲讲自己的故事。有位退休教师说她前夫走得早,儿子在国外十年没回来过,一个人过年连饺子都懒得包。“那次我说完,隔壁王老师递给我一碗荠菜馅的,说是多包了。”后来他们常一起去图书馆看书,现在已经在领结婚证的路上了。

这些地方从不提“征婚”两个字,可偏偏最容易结出姻缘。社区里的红娘阿姨们也不挂牌子,大多是居委会退休的老太太,热心肠又懂分寸。她们不像婚介所那样收钱办事,而是默默记着谁和谁性格相近、作息一样,找个机会一起参加活动,顺其自然地搭上线。有时候一杯茶、一场电影、一趟短途旅行,感情就这么来了。

我在普陀见过一位姓周的阿姨,她是街道出了名的“牵线高手”。她说她从不强推,“年纪大了的人最怕被安排,得让他们自己觉得‘哎,这个人还不错’。”她曾把一个喜欢京剧的独居大叔和一个会拉二胡的离异阿姨安排在同一场票友聚会,两人合奏了一曲《贵妃醉酒》,散场后直接约了下周排练。

这些社交新天地,说到底不是为了再轰轰烈烈爱一场,而是让孤独有了出口,让晚年多了一个可以说话的人。我不跳舞也能参加茶话会,不爬山也能报名手工课。重要的是走出去,走进人群里,哪怕只是坐在角落听人唠叨孩子的事,也会突然觉得:原来我不是唯一一个想牵手走下去的人。

我第一次听说金婚网,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血压的时候。旁边一位穿藏青色夹克的大叔一边卷袖子一边跟医生聊:“上周网站给我推了个对象,浦东的,退休教师,俩人都有房,约了明早外滩喂鸽子。”医生笑着打趣:“哟,这比年轻人还高效。”

金婚网确实不一样。它不搞花里胡哨的直播相亲,也不推闪婚套餐,主打一个“离异丧偶别怕,人生下半场还能再搭伙”。2007年上线那会儿,网上征婚对中老年人来说还是新鲜事,很多人连怎么注册都搞不明白。可就是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网站,愣是坚持了十几年,还和河南卫视合作做了《幸福来敲门》这档电视征婚节目。我记得有集里一位上海阿姨上台说:“我不图钱,就想找个能一起坐地铁去崇明岛看芦苇的人。”台下掌声雷动。那种朴素的愿望,听着让人心里发酸又发暖。

现在打开金婚网的页面,风格依旧老派——白底蓝字,分类清晰:按年龄、区域、婚姻状况筛选,甚至还能勾选“是否接受带孙辈同住”。很多资料卡上贴着生活照,背景不是小区门口就是公园长椅,笑容真实得不像摆拍。我试过注册了个体验账号,系统自动弹出提示:“您所在地区有12位60岁以上用户本周上线。”点进去一看,黄浦、徐汇、虹口的人都有,不少人写着“希望找个性子温和、能互相照顾的老伴”,一句话就把半辈子的期待装了进去。

比起热闹喧嚣的年轻婚恋平台,这里安静得多,消息回复慢,但每条私信都像经过深思熟虑。有人发一句“你好”,隔半天才回“嗯,看到了”;也有人直接附上体检报告和房产证明,开门见山地说“咱年纪大了,少绕弯子”。这种坦诚反而让关系走得更稳。我在论坛里看到一对成功牵手的帖子,男方写:“我们视频三次才见面,吃完小杨生煎后决定试试看。”底下评论清一色点赞:“靠谱。”

后来我去采访了一位常驻客服李姐,她在平台干了八年,见过太多故事。“最怕的不是没人理你,是有人太急。”她说曾有个阿姨三天换了五次头像,就为挑个显得年轻的,“我说您这样累不累?对方要是真在乎岁数,咱也没必要往下走。”她告诉我,真正成的那几对,往往都不着急,先通电话,再约咖啡馆见一面,合得来再谈住不住一块儿。“黄昏恋拼的不是激情,是耐性。”

说到情感教练,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老年人谈恋爱还要人教?”但在爱无界&研情交友中心,这事还真存在。他们从2006年开始做中老年婚恋,到现在不仅在国内积累了大量资源,连海外华侨圈也有合作渠道。更特别的是,每位女性会员都能配一位专属情感教练——不是帮你写情书的那种,而是教你如何识别真心、避开套路、在亲密关系里守住自己的节奏。

张阿姨今年63,独居多年,女儿在澳洲定居。她通过朋友介绍进了这家机构,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教练第一次跟我谈话就问:你到底怕孤单,还是真的想再结婚?”这个问题把她问住了。接下来两个月,每周一次语音辅导,聊原生家庭、前段婚姻、金钱观、子女态度。“她说我不是来促成交易的,是陪你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这种模式在上海算是新鲜玩意儿,但它确实在解决实际问题。不少老人经历过失败婚姻,对感情既渴望又警惕,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闭门不出,要么刚认识几天就说“我们领证吧”。情感教练的作用,就是在这中间拉一条安全绳。他们会提醒你别急着转账、别轻信“海外侨胞高薪退休金”的说辞,也会教你该怎么委婉地问对方有没有慢性病史。

我还注意到他们的匹配机制挺讲究。不像有些平台光看条件打分,他们是结合性格测评+社交习惯+生活方式来做推荐。比如一个喜欢晨练太极的苏州籍退休工程师,系统就不会推给他天天跳广场舞的杭州大姐,哪怕两人条件相当。“搭伙过日子,合拍比匹配更重要。”工作人员这么解释。

至于阿拉相亲,那是真正扎根上海本土的老年婚恋港湾。专为60后设计,会员基本都是“共和国同龄人”或稍晚几年出生的。他们不说“银发经济”,也不玩元宇宙概念,就一条宗旨:给上海本地单身老人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找老伴平台。

这里的资料审核很严,身份证、退休证、房产信息都要核验,杜绝“骗子混入”。群里每天都有新人入驻,自我介绍写得像迷你自传:“本人女,65岁,闸北退休护士,独子已婚育,现居两室一厅,喜烹饪、养花,寻身体健康、性格平和之男士共度晚年。”没有滤镜,没有夸张形容词,全是实打实的生活细节。

有次我翻到一位爷叔的征婚启事,开头第一句是:“勿要靓妹,勿要浪漫,只要一道买汰烧。”看得我笑了好久,转念一想又觉得动人。这些人早已过了追求刺激的年纪,他们要的不过是一个能一起腌酱瓜、轮流倒垃圾、半夜咳嗽时有人问一声“要不要喝口水”的人。

阿拉相亲不做广告,靠口口相传。很多老人是被儿女拉着来的,开始不信,试了一次才发现“原来网上也能遇到踏实人”。有对夫妻就是在平台上认识的,女方住在杨浦,男方在闵行,两人第一次约会去了城隍庙,吃了南翔小笼,逛了豫园商城,回来就在微信上建了个“二人食谱共享群”。半年后他们在宝山领了证,婚礼请了十几个群友,现场放的MV是用两人日常聊天截图做的幻灯片。

这些平台形态各异,有的传统,有的创新,有的偏重服务,有的专注本地化,但它们共同撑起了上海老年人的情感天空。数字时代没有把他们落下,反而给了他们另一种可能——不必非得去相亲角举牌子,在家里泡杯茶,滑下滑鼠,也能遇见那个愿意陪你慢慢变老的人。

我父亲去年春天再婚的时候,已经68岁了。他和新伴侣是在一次社区组织的苏州一日游里认识的,两人坐在大巴同一排,聊着孩子、血压药和哪家超市的五花肉便宜,回来的路上互留了微信。我妈去世快十年了,这之前他一直一个人住,我们做子女的总担心他闷出病来。可真当他告诉我们“这次是认真的”,我和妹妹反而愣住了——原来老人也可以重新开始一段感情,不是将就,而是选择。

在上海,像我爸这样想找个老伴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指望谁来拯救晚年,就想找个人一起买菜做饭、生病时有人陪着去医院、节假日不用对着空桌子吃饭。这种愿望听起来简单,实现起来却不容易。很多人退休后社交圈越来越小,朋友陆续搬去郊区带孙子,老同事也渐渐联系不上。孤独不是突然袭来的,是一天天积攒下来的沉默。

我在徐汇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做过几天志愿者,亲眼看见那种微妙的互动。每周三下午的交谊舞课,男男女女穿着整齐的便装早早到场,老师还没来,大家就已经自发地搭伴练习。有位爷叔每次都主动邀请不同的阿姨跳舞,动作标准得像专业选手。后来熟了才知道,他是去年刚从杭州过来投靠女儿的,普通话还不太利索,但跳舞是他唯一能快速融入的方式。“跳着跳着就熟了,熟了就能说说话。”他说这话时眼神亮了一下。

征婚启事里的语言特别实在。我在阿拉相亲群里翻过几百条信息,几乎没人提“灵魂契合”或者“诗和远方”。取而代之的是:“希望对方无重大疾病史”“最好住市区,方便互相照应”“子女通情达理,不干涉我们的生活”。有个70岁的退休会计写得很直白:“想找一个会管钱的女人结婚,我不擅长理财,但有两套房,愿意共同支配。”底下立刻有人回复:“你这是招财务总监啊?”大家都笑了,可笑完之后又觉得,这话说得多真实。

还有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帖子,是一位离异女士发的:“诚征踏实过日子的男人,不要海归不要富豪,也不要整天想着旅游打卡的。我就想找个能一起腌泡菜、冬天轮流烧暖气的人。”她配了张照片,阳台上整整齐齐摆着十几个玻璃罐,里面是不同颜色的酱菜。她说前夫爱面子,总要请客吃饭,最后把身体吃坏了;现在她只想回归烟火气,“两个人静静吃饭,比啥都强”。

这些诉求背后藏着半辈子的经历。很多老年人经历过失败婚姻,知道光看条件不行,性格不合照样天天吵架。也有不少人被亲戚介绍的对象骗过钱,从此对陌生人戒备心极重。所以他们在表达需求时格外谨慎,每句话都经过斟酌,生怕说得太满显得轻浮,说得太含糊又怕被人误解。

线上平台这几年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大家觉得老人不会用手机,其实现在六十多岁的人不少都能熟练操作微信、刷短视频,甚至会上网比价买菜。金婚网的数据后台显示,上海地区65岁以下用户中,超过七成是自己注册的,只有少数由子女代劳。有些人一开始不敢发照片,只敢打字聊天,慢慢建立起信任后才愿意视频见面。

安全成了所有人最关心的事。我接触过几位阿姨,她们都说“不怕找不到人,怕找错人”。有个李阿姨差点跟一个自称“退休军官”的男人领证,结果女儿查了一下身份证号,发现是外地在逃人员。这事之后,她专门加入了三个本地征婚群,每次遇到新对象都要请大家帮忙“验明正身”。现在她学会了先看社保缴纳记录,再问清楚有没有房产共有人,“年纪越大,越不能赌。”

但也正因为谨慎,关系反而走得更稳。不像年轻人动不动就说“我爱你”,老人们习惯用行动表达在乎。比如每天早上互发一句“早安”,下雨天提醒带伞,哪天没消息了还会打电话问一声。有对通过爱无界认识的老夫妻告诉我,他们头三个月就没见过面,全靠电话和语音交流,直到一方主动提出:“你要不来我家试试烧顿饭?看看合不合胃口。”结果一顿红烧肉吃完,俩人就定了下来。

这种慢节奏的感情,其实最适合晚年。激情会褪去,容貌会衰老,但一个记得你不吃香菜、知道你降压药放哪格抽屉的人,才是真正的陪伴。我在长宁区民政局门口蹲点那天,看到一对新人领完证走出来,老太太拄着拐杖,老头推着轮椅,两人手牵手站在阳光下拍照。工作人员说他们是通过社区红娘介绍的,认识才四个月。“但我们聊得来,”老太太笑着说,“他懂我的胃,我也懂他的痛风。”

在上海这座节奏飞快的城市里,老年人的爱情像是被按下慢放键的存在。它不喧哗,不起眼,却有着惊人的韧性。无论是贴在公园栏杆上的纸质征婚启事,还是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私信提示,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愿望:我不是想再活一次,只是不想最后一段路走得太过孤单。

相关文章

真友同城婚恋交友广告:为什么它能打动一个不想将就的都市人?

那天晚上,我刚加完班走出写字楼,城市灯火像撒了一地的碎金。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条推送静静躺在锁屏上:“真友同城——找到懂你的那个TA”。没有夸张的标题,也没有刺眼的红字优惠,就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让...

玉溪五八同城征婚网靠谱吗?本地人真实脱单经验分享,教你高效找对象

说到玉溪五八同城征婚网,我一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进去的。那天晚上翻手机,突然想找找本地有没有靠谱的相亲渠道,随手一搜就跳出了这个平台。它不像那些全国性的婚恋网站那么泛泛而谈,反而特别接地气,主打...

成都同城单身女人征婚:在烟火气中寻找真心的她力量崛起

走在成都的街头,咖啡馆里低头刷手机的女孩,写字楼电梯间匆匆赶着打卡的白领,玉林路小酒馆门口独自听歌的背影——她们中很多人,其实都在悄悄寻找那个能一起吃饭、聊天、过日子的人。我常想,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烟火...

深圳同城交友相亲征婚不再难:线下活动成脱单新出路

在深圳,我每天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地铁里匆匆的脚步、写字楼里不灭的灯光、咖啡馆角落敲击键盘的身影。很多人在这里追逐梦想,却悄悄把“脱单”这件事搁置了。我自己也曾经是其中之一。刚来深圳那几年,工...

50岁同城寻求爱情:中老年恋爱不再难,智能婚恋平台助你遇见对的人

说实话,五十岁这年纪谈爱情,很多人会觉得“还来得及吗”?可我想说,正因为我走过半生,才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年轻时忙着拼事业、养孩子,感情常常被现实压着走。现在空巢了,日子宽裕了,反倒觉得心里缺了...

同城交友征婚网站排名靠谱吗?2024真实用户亲测推荐TOP5平台避坑指南

我生活在这座城市已经快十年了,每天挤地铁、加班、点外卖,日子过得挺规律,但也越来越孤独。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结婚生子,而我连认识新朋友的机会都少得可怜。前几天和同事聊天,她说自己是在一个同城交友征婚网站上...